2005年12月2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九版: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这条外语接警热线真热
本报记者 曹志男/文 王志浩/摄 通讯员 陈正明 张建成

  在义乌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接警员队伍中,有着这样一支特殊的小分队,他们是4名英语接警员、1名韩语接警员和1名阿拉伯语接警员,他们通过自身的一技之长,为在义乌这个繁荣的国际商贸城里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员提供服务,默默地奉献着。12月19日,记者走进了该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这6名特殊队员“亲密接触”了一回。
  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韩语接警员沈知勇是吉林人,朝鲜族,小时候学过3年韩语,记者碰到他时,他正在自己的宿舍里看原版韩国电视剧《巴黎恋人》。“这是我目前学韩语最主要也是最实用的办法。”不时跟着电视剧念韩语台词的小沈告诉记者,他来义乌工作也算是一种缘分。原来,2003年小沈到义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实习,实习期间发生了一起涉韩案件,他那一口流利的韩语特长为破案提供了不少便利。经过考虑后,他觉得自己在义乌也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毕业后就选择了这座城市。
  如今小沈可谓身兼多职,既是在编的巡逻防控警察大队民警,同时他也理所当然地兼职当起了韩语接警员。“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让自己的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因为小沈平时主要还是担任巡逻工作,所以110指挥中心在接到外国人员报警时就采用三方通话功能与外籍人员进行无障碍沟通。
  小沈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凌晨两点接到110指挥中心转给他的报警电话,是一名韩国客人打来的,于是,小沈在指挥中心和韩国客人之间,通过一根小小的电话线当起了电话里的同步翻译。
  同样,阿拉伯语接警员王晓君也是一名兼职的外语接警员,和小沈不同的是,有着多年阿拉伯语翻译经历的王晓君则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商人。
  记者在义乌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大厅采访时,英语接警员刘播正仔细地查看着眼前的电子屏幕。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小刘非常珍惜自己的这份工作,他告诉记者,他和另外三名英语接警员是义乌市公安局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严格筛选后被录用的专职外语接警员。
  小刘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有英语六级证书,口语没什么问题,但还是感到要胜任这个特殊岗位,还有许多东西要学,特别是对义乌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和公安专业术语的掌握运用等方面。“有一次我接到一名菲律宾外商的报警电话,由于他当时很着急,怎么也讲不清自己所在的位置,只告诉我在一个标志性建筑物附近。”小刘说,当时他也不知道外商讲的标志性建筑在哪里,最后他只能请外商把电话交给旁边的人,才搞清了准确的位置。
  就在记者将要离开指挥中心的时候,小刘接到了一个做建材生意的摩洛哥外商SARDI的求助电话,询问到义乌物资市场怎么走,小刘随即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将具体的路线和方位告诉了他。
  “目前,在义乌常住的外籍人员已达到8000多人,英语、阿拉伯语和韩语是这些外商用的三大主要语种。”义乌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主任朱伟良说,中心2004年7月开通外语接警,至今已接警200多起,一方面大大方便了外籍人员的报警求助,切切实实地保护了外籍人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义乌这座国际商贸城的城市形象和品位。